舌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少体检一次肿瘤就癌变女子切掉三分之二肝脏
TUhjnbcbe - 2025/5/19 18:56:00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郑健阳通讯员深三院

年4月15日—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近日,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该患者十几年前肝上查出病变,一直被误诊为血管瘤,等确诊肝癌的时候肿瘤已经长到了十几公分,不得不切掉了三分之二个肝脏。

肿瘤突然恶变女子切掉三分之二肝脏

彭女士(化名)在十几年前就知道自己的肝脏上“长了一个东西”,当时医生告诉她,那是一个血管瘤,不会癌变,只需要定期观察。十几年来,彭女士的血管瘤都没有长大,今年彭女士忘了去体检,等到体检的时候,结果让她惊呆了:她的“血管瘤”癌变了,在右半肝长出了一个十几公分的肿瘤!

原来,彭女士肝上的病变并不是血管瘤,而是一个肝腺瘤,在普通的影像学检查中二者极易误诊。血管瘤不会癌变,肝腺瘤却有一定的几率长成肝癌。由于肿瘤太大,医院技术水平有限,她辗转来到深圳市三院找到肝胆外科主任李志伟。

根据彭女士的病情,李志伟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腹腔镜下切除彭女士的右半肝。很快,彭女士的手术顺利完成,肝癌标本从原下腹部剖腹产切口取出,切口疤痕很隐蔽,令彭女士非常满意。

“对于肝癌手术而言,切多了会导致患者肝衰竭,切少了又有可能切不干净导致肿瘤复发,手术医生要在两者中间找到平衡点,患者的肿瘤位置、数目、大小、血管侵犯、恶性程度、肝功能、其他脏器及全身的状态都会影响手术切除范围的大小,”李志伟说,“所以说肝癌其实是个全身病,而不是孤立的病症。”

三分之二的肝几乎是肝癌手术能切除的极限,再多切就难以维持患者的肝脏功能。彭女士之所以能切,是因为她的肿瘤虽然大,但只有一个,边界清楚,恶性程度也比较低,还没有发生癌细胞转移。加之彭女士本身没有基础疾病和肝炎,肝功能比较完好,是不幸中的万幸。

术后,彭女士恢复情况良好。李志伟表示,肝腺瘤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患肝腺瘤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高。

其实像彭女士这样由肝腺瘤发展为肝癌的患者占比并不多,在我国,大约85%的肝癌患者合并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肝炎到肝癌分三个阶段,先是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后就进展为肝癌。”李志伟表示,肝病的进展比较隐匿,许多患者首次就诊就已经是肝癌了,还有的患者虽然知道自己有肝炎,但平时没有系统治疗和复查的习惯,一发现就是肝癌。他强调肝癌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肝炎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定期复查,及时鉴别结节性质,因为“肝癌越早发现,手术的预后越好。”

全流程服务每阶段肝病患者

从抗病毒治疗、控制肝硬化,再到肝癌手术和肝移植手术,深圳市三院肝病医学中心的治疗范围覆盖了肝病进展的各个阶段。从去年6月到现在,肝胆外科完成了近台肝癌手术,几乎无一例术中输血、无一例术后出血、感染、胆漏以及肝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而肝移植科去年一年共完成台肝移植手术,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对于肝炎患者而言,可以实现“治病不出深圳”,甚至“治病不出三院”。

在肝癌患者中,肿瘤数量小于3厘米或长在肝实质中央的,也可以采取射频、微波等局部消融治疗;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或达到一定大小的,通常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很大或者数量较多,发生了转移或者侵犯了血管的,通常采用综合治疗,使肿瘤减小到可以切除的大小后再进行切除,在这个阶段,如果肿瘤没有侵犯血管,部分肝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肝脏移植;更严重的阶段,往往只能保守治疗,只能通过介入治疗、局部消融、免疫治疗等方法延长“带瘤生存”的时间。

深圳市三院超声科主任李志艳与李志伟一样,是深圳市三院从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引进的专家。李志艳提倡肝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即根据病灶大小、数量、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来决定患者适合哪一种治疗方式。

多年的从医经验使她积累了丰富的肝癌治疗经验,将超声造影技术运用到了术前、术中和术后:“比起增强CT和核磁共振,超声造影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态监测患者肝脏的空间结构、血管情况。在术前,超声造影有助于判断患者肿瘤的性质,评估适合的治疗方式;术中,超声造影可以动态定位患者的肿瘤,医生可以‘精准打击’肿瘤,对肝功能损害比较小,安全性高;术后,超声造影还可以即刻评估手术效果、给与适当的补充治疗。”李志艳表示,目前深圳市三院超声治疗肝癌融合了包括热消融和化学消融在内的各种手段,对疑难肝癌患者有着较为成熟的诊疗技术。

审读谭录岗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体检一次肿瘤就癌变女子切掉三分之二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