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口述中国科大:数学系三龙飞舞
科大数学系的教学体系,最突出的就是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条龙,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基本出发点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学科,将所有数学基础课有机结合,放在一起教三年,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是有好处的。 在“文革”前的科大数学系舞台上,正可谓三条巨龙飞舞,好一派兴旺景象。58、61、64级是“华龙”,59、62、65级是“关龙”,60、63级是“吴龙”。可惜,这些教材大部分没有正式出版,最后正式出版的仅有华先生的《高等数学导论》上、下册,关先生的《高等数学教程》三册。 我们的老师是关肇直先生。关先生早年留法,当时是数学所的负责人之一,还兼任科大数学系的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事实上,关先生从1958年开始就在科大讲课了,吴先生也是。关先生工作十分繁忙,但仍把他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59级的教学上。整整三年半的基础课,他亲自编写教材,亲自讲课。可想而知,对我们的教学要花费关先生多大的精力。 当然,在“一条龙”的教学法中,很难由一个人全部承担、讲课到底,幸好当时是“所系结合”,因而有可能在统一筹划之下,分头来教。例如,丁夏畦、林群等当年都为我们讲过课。丁夏畦老师在我们第一学期时,是我们的习题课主讲,林群老师给我们讲过广义函数等。关先生还请来张宗遂先生(张先生当时是数学所一级教授)给我们讲四大力学,其中量子力学后来由他的学生戴元本讲完。我们59级的物理课一直上到量子力学,有的专业还上了量子场论。这是关先生的一个想法,他想培养数学、物理功底都很深的人才。 关先生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工整而且速度又很快。当时上课时都没有教材,教材大多是在讲完课以后才发的油印讲义。但这样也有好处,练就了我们记笔记的本领。常常是记下来再说,课后再慢慢地啃,把它搞懂。 关先生的博学给我们很深的印象。三年半的基础课,从微积分到亚纯函数,从线性代数到群表示论,从黎曼几何到泛函分析,大部分由关先生一人主讲,可以说在国内外也是少见的。而且,关先生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上课从不迟到,也不拖堂,有时还带病上课,从来没听到过他训斥学生。相反,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要怕一时学不好,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他那么辛苦,在课间休息时,都不愿去打扰,但有时他会主动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亲眼看见他只啃一点面包干当饭吃,在生活方面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现在看来,关先生的一套基础课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成功的。我们数学系59级出了一位院士和大批的博导、教授。这些同学,不管以后分到什么专业,但三年半的基础课底子是关先生打下的。我们一位同窗,在校庆四十周年返校,在系里讲话时曾说,我们59级的教学质量可与任何一所大学相比! 数学系三条龙各成体系,其中也有交流。比如,我们领到过华先生的一些讲义,如矩阵论等。“华龙”的特色十分鲜明,居高临下,少而精。“吴龙”的特色是创新意识很强。当时,三条巨龙共舞,何等热闹,何等气魄。再加上“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以及从数学所调来学校任教的龚昇、石钟慈、陈希儒以及曾肯曾、殷涌泉等一批精英的倾力合作,以及从全国各名牌大学来的一批青年教师的无私奉献,那时全校的数学教学,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一句现代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创新”。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59级学生) 《科学时报》 (2008-9-16 视点) 作者:朱国城 冯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