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坚强的人绝不会服从命运和天数的安排,他们会一如既往的奋斗、求索。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他们虽然残疾了,可是他们身残志坚,做出了很多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事,诠释了什么叫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故事被世人所传颂。
轮椅上的梦
年9月16日,张海迪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出生时的时候她刚好9斤,母亲高兴地说:“这真是个九斤老太了。”转眼间,她已经能自己下地走路了,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大人们看到她健康成长、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
张海迪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从小对女儿爱护有加,而小海迪在父母的呵护下过得十分幸福快乐,和许多孩子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希望。但在她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一天,小海迪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从舞台上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斗,自己总是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我的腿,我的腿哪儿去了?”
父母和老医院,医生们经过反复会诊,最后诊断出了张海迪得了脊髓血管瘤,胸以下全部瘫痪。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尽管他们没有放弃努力,但眼下只能是一筹莫展。
为了让女儿能重新站起来,她的父医院,医生先后给她动了四次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都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一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
这意味着,张海迪从此以后,都将在轮椅上度过。尽管人们以无限地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能自由自在地奔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小海迪的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都说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满足女儿读书的愿望,父母说什么也要让她上学读书,然而一连几次报名上学都被学校拒收了。学校不肯收,家里也请不起专职的老师,父母就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张海迪对知识充满了渴求,无论哪一门学科,她都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字,每一行句子,并坚持每天都写日记。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她学会了很多知识。因为父母的爱,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尽管张海迪非常有决心,但病情是无情的。没当犯病的时候,她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这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学习。为了分散注意力,没当病痛折磨她时,这个坚强的女孩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一种疼痛,然后咬着牙关继续学。
亿万青年的榜样
就这样,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张海迪用了15年的时间自学完成了小、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万字。
另外,为了能够帮助到和她一样无法站立行走的人,她还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材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利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人次。
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小说《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时间,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多年来,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经常到福利院、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了礼物和温暖。还为下乡的村里建小学、诊所,帮助贫苦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鉴于张海迪对社会无私奉献以及对命运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是所有人学习的好榜样,她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在年被选举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她不仅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