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的百年华诞,中国科学院文联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杨华女士日前创作完成了截至目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获得者的肖像画,共计33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获奖者是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奖金。截至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此前,杨华女士已经完成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肖像画,并已在多地举办了10次展览。杨华女士介绍说:“在*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矢志报国,他们为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身影,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受科学大师们精神的鼓舞和激励,杨华女士满怀激情,创作了这批人物肖像作品。她采用水墨写实的手法,力求形神兼备。以大幅面部特写的形式,增强视觉冲击力。作品的尺寸均为cm。
据了解,这些作品将于年9月26日至10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袁隆平(—)
出生于北京市。杂交水稻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致力杂交水稻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及二期,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文俊(—)
出生于上海市。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为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他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学做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王 选(—)
出生于上海市。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组织并进行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 昆(—)
出生于北京市。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方程”“声子极化激元”“*-里斯理论”“*散射”等理论和学说,建立“*-朱模型”,对固体物理学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金怡濂(—)
出生于天津市。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长期致力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参加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东生(—)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土之父”。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土学,使中国第四纪地质学说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王永志(—)
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研制我国第二代液体远程战略导弹、固体远程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为制定导弹火箭长远发展途径、实现技术更新换代和运载能力的重大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叶笃正(—)
出生于天津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大气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说,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创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吴孟超(—)
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主要从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振声(—)
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被誉为“当代后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小偃”系列品种;创建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创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闵恩泽(—)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为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征镒(—)
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领导并参加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
王忠诚(—)
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及流行病学调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推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宪(—)
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建立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引导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
谷超豪(—)
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突破。
孙家栋(—)
出生于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师昌绪(—)
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今保定市徐水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致力材料学与工程应用工作,领导科研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金属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王振义(—)
出生于上海市。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临率。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良镛(—)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创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谢家麟(—)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在美国期间,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年,领导建成我国最早的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20世纪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为我国的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哲敏(—)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应用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小谟(—)
出生于上海市。雷达和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20世纪70年代,主持设计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JY-8”雷达;20世纪80年代,设计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21世纪以来,任出口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总顾问,为我国预警机实现从国外引进到出口,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存浩(—)
出生于天津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之一,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程开甲(—)
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开创、规划、领导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多次核试验,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于敏(—)
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国内首先计算出原子弹爆炸弹心温度、压力;设计、主持几十次核试验,推动核武器设计、改进、试验等协调发展;创立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核爆炸测试研究、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忠贤(—)
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屠呦呦(—)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致力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泽山(—)
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研究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开发了退役火炸药资源化利用和*民融合技术新途径,发明了“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创制了我国独有的“远程等模块装药”等,为实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和推进*民融合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云德(—)
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市(今常州市武进区)。医学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长期从事医学病*学研究,在分子病*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永坦(—)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电子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长期致力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为我国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七虎(—)
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防护工程专家、*事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载模拟试验装置,研发出多种新型防护材料和一系列高抗力复合结构。
*旭华(—)
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开拓我国核潜艇的研究领域,是研制我国第一代鱼雷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主要负责人,领导实现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庆存(—)
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首创半隐式差分法,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同时还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