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月薪8000,贷款60万健身你是在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上海有一位李女士贷款63万去报健身私教课,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月薪,每个月光是还贷款就要3-4万。

更戏剧性的是,李女士后来被确诊肝血管瘤,医生建议她避免剧烈运动。

花了大价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李女士的这种行为,我们都做过。

比如,多少人办了健身卡,只是为了去健身房拍两张自拍;

多少人报名参加一堆昂贵的课程,想要提升能力,结果一节课也没有上过......

我也吃过这样的亏。普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小公司工作,为了提升自己谋求更好的发展,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参加各种峰会、线下课。

光是购买相关的课程和书籍,一年下来就花了六七千块。

在对待“提升自我”这件事情上,我是舍得花钱学习。可能在我心里以为只要花了钱就会有效果,买了课程就等于学会了。

看似在努力地向前奔跑,其实只是不停地在原地踏步。

即便是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像我这样,为了虚假的“自我提升”着迷。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假的“自我提升”,是因为我们都陷在“自我PUA”中无法自拔。

自我PUA是什么意思呢?有网友给出这样的自身经历:

一边不断想要进步,一边不断质疑自己;一边想要追求完美,一边质疑自己的能力。

最后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时,就愤怒而无力地把所有问题揽在自己身上,责怪自己,否定自己。

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结果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糟了。

简单来说,就是缺乏自信,总想给自己挑毛病,进而实现对自己的情感控制。

最初的自我PUA是裹着糖衣出现的。

比如,前面说到“虚假的自我提升”,当我们看到同龄人都比自己厉害时,就会开始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想着通过参加一些培训的课程来提升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自我接纳,认为自己参加了培训课就能提升自己能力了。

然而,这种想要“变得更好”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因为坚信自己不够好。

就像《武林外传》的佟湘玉,作为同福客栈的掌柜,表面上杀伐果断,把同福客栈管理得井井有条。

实际上,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贬低自己,习惯性地把自己和别人做比较。

佟湘玉最能体现她“自我PUA”的部分,是“金湘玉离开之后”的那一段。

金湘玉是一个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性格豪爽、善于交际的人,几天时间就笼络了同福客栈所有人的心。

自认为被“比”下去的佟湘玉,在金湘玉走后,就开始逼着大家给她提意见。

大家纷纷表示说:

“你已经很好了,我们对你没有什么意见”。

可是,无论大家说什么,佟湘玉始终不相信。

哪怕最后大家对她表露真情:

你是你,金湘玉是金湘玉,我们喜欢金湘玉,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喜欢你了。

她才半信半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实际上,佟湘玉并不是真的在自我反思,她只是习惯性把“自我批评”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她的内心里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够好。

进入“自我PUA”模式的人,是很难听进去任何合理的反馈的。

因为在他们自发的想象中,所有人都是讨厌自己的,而他们需要“想象别人的讨厌”来惩罚和折磨自己。

这样的“自我批评”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会陷入“自我PUA”的循环往复。

有网友谈到“自我PUA”的经历时,说:

“我就是一块垃圾,不断地腐烂,慢慢的,一点光亮也没有了。”

自我PUA明明如此痛苦,为什么我们仍然乐此不疲?

综艺节目《女儿们的恋爱》中,李莎旻子和隔壁老樊的爱情,让很多观众感到窒息。

采访中,李莎旻子说到:

“他比我优秀,又比我小。我就会害怕,如果有一天他的世界变大了,遇到了更好的,怎么办?”

张雨绮回答说:

“但是你也可能遇到下一个更好的。”

李莎旻子毫不犹豫回答:

“不会的。”

这么肯定的贬低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重复的自我批评会加强一个人“自我控制”的错觉。

换言之,“自我PUA”会为我们带来一种“掌控感”:

“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再优秀一点,就不会被抛弃了。”

表面上自己是弱小无辜的,但实际上却想把这段关系的掌控权抓在自己手中。这种虚幻的“掌控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被抛弃”带来的不安全感。

根据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而安全感是比较低层次的需求,所以当我们感到安全感不足时,会更倾向于优先获取安全感。

自我PUA的人为了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打击。

自我PUA的源头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①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失败的人,他们的自信心早就被消磨殆尽了。

②从小就被父母不断打击,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人。

而父母的打击式教育,更容易让我们成为“自我PUA”的人。

《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父亲是这样评价她的:

佟湘玉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亲的打压和否定中,所以她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有研究表明,当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表扬”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一段故事:

蛤蟆先生的内心好像住着一个法官,随时准备着审判自己。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这个法官身上总有父亲的影子。

“他很严厉,总对我不满意。我一直都渴望他的爱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