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叉神经痛3阴虚阳亢型的针刺疗法百 [复制链接]

1#

疼痛多起于一侧的上领支或下领支,眼支比较少见。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呈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患者叙述为刀割样、闪电样、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每次疼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每夭可能发作多次,并逐渐频繁,而在间歇期不痛。严重时,可伴有面肌的抽搐和结膜充血、流涎、流泪等症状。发作期中触及面部某些区域时,特别容易引起疼痛发作,例如上唇、鼻翼外侧、下唇及舌的边缘。患者常因此不敢刷牙、洗脸和进食。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呈持续性疼痛,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异常体征,如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风寒之邪侵袭阳明经络、高巅之上,唯风可达,风邪升发,易犯头面,寒为阴,其性收引凝滞,气血痹阻,遂致面痛。由于阳明火盛,邪热犯胃,循经上炎而致,正如《景岳全书》中所说;“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唯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面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素体虚弱,形质消瘦,或脾胃虚弱,纳食甚少,不能生化精微,津液来源不足,使阴虚阳亢,虚火上升而致面痛。正如王肯堂所说:“面痛属火……暴痛多实,久痛多虚。”现代医学认为,木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的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目尚不明了。多数人倾向认为:三叉神经根受到机械性牵拉和压迫,是本病最可能的原因;主要病理变化为髓鞘病变。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见于小脑脑桥角肿瘤、三叉神经节肿瘤、血管瘤、蛛网膜炎等所致。本节介绍:颜面疼痛,遇劳则疼痛增剧,面色潮红,眩晕耳鸣,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数。滋阴潜阳,祛风止痛。

75%酒精常规消*

攒竹,泻法。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四白,泻法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下关,泻法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下关穴意义: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风池,泻法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太冲,泻法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太溪,泻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太溪穴意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