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腹膜后占位一例,答案揭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http://www.wxlianghong.com/

01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61岁。主诉:发现腹膜后肿物9月。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部不适,于外院行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物,考虑为淋巴结来源。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既往史:“冠心病”10余年,“高血压、糖尿病”20余年。个人史:有吸烟、饮酒史。家族史:无特殊。

02影像学检查

03问题与解答

1.对于以上影像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A.CT图像所示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肿物影,病灶边缘清晰,中度强化。B.CT图像所示病灶内见散在低密度区。C.MRI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

D.MRI示病灶边缘清晰,增强后可见持续强化。

2.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为(D)A.平滑肌肉瘤B.神经鞘瘤C.巨大淋巴结增生症D.副神经节瘤

该病灶位于腹膜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边界尚清,CT平扫呈稍低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小囊变区,CT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强化,其内囊变区强化不明显。MR检查T1WI同相位呈稍低信号,反相位未见明确信号减低,T2WI及T2W压脂呈稍高信号,内见高信号囊变区,DWI可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内囊变区强化不明显,病变边界尚清晰,与下腔静脉左后缘贴邻,但未见明确侵犯,右侧肾上腺可见。

肉眼观:(1)灰褐组织一块,较破碎,大小6×4.5×2cm,质软。诊断意见:右腹膜后肿物,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周围可见神经及神经节组织。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0/1)。免疫组化:CD10(-)、CD(-)、CK18(-)、EMA(-)、Ki-67(+,1%)、PAX2(-)、PAX8(-),Vimentin(-)、ChrA(3+)、Syno(3+)、TFE3(-)、Melan-A(-)、S(3+)。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即嗜铬细胞瘤,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85%~90%,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腹膜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即Zuckerkandl体)。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主动脉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胸、腹部和盆腔的脊椎旁交感神经链),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迷走神经及内脏自主性副神经节瘤),常见于头颈部,为非功能性,不产生儿茶酚胺。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于30~50岁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功能性肿瘤,患者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间歇性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多发性副神经节瘤见于20%的患者,与一些临床综合征相关,包括神经纤维瘤病1型、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A和2B、vonHippel?Lindau综合征和Carney综合征等。

影像表现:

CT:良性肿瘤体积常较小,密度均匀。较大的肿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常伴坏死和出血,有时可见出血所致液液平面。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增强后明显强化,动脉期显著,肿块周围或实性成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少数因肿瘤内大量出血或坏死呈低强化或无强化。钙化较常见,发生率约15%。

MRI:肿瘤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内部出血区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呈显著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此外,应仔细观察有无多发副神经节瘤。

鉴别诊断:

1.神经鞘瘤:神经鞘瘤为起源于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4%~6%,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无临床症状。体积小的神经鞘瘤CT和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体积较大时不均质、常发生囊变。钙化常见,可呈点状、斑点状或曲线状。血管侵犯少见。腹膜后肿瘤蔓延至椎间孔及椎管内出现典型哑铃征,提示周围神经鞘瘤。

2.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或20~40岁成人,52%位于腹膜后。CT上表现为脊椎旁腹膜后间隙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肿块,部分或完全包绕血管,但血管腔并不受侵犯,增强后肿块常不均匀强化。钙化常见(约60%),坏死或出血少见。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随时间多呈持续强化。

3.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腹膜后平滑肌组织或腹膜后大静脉管壁,为腹膜后第二常见肉瘤(约占28%),其发病年龄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更大,且预后更差。临床常无症状,常为影像学偶然发现。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较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出血或囊变区,钙化少见。

4.Castleman病:即巨淋巴结增生症,病因不明,以淋巴细胞增殖为特征,约12%病例累及腹膜后。临床上可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局灶型好发于30~50岁患者,表现为较大的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可伴周围卫星灶,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囊变或坏死区。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通常均匀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可伴肝脾肿大、腹腔积液、腹膜后筋膜增厚。

[1]周纯武,赵心明等。肿瘤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车友谊,张谦,肖浩,等.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14(8):14-16.[3]卢瞳,居胜红.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54(10):-.

长按下方扫描指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