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仰望大佬的上海科技
“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
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说这句话的时候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已经96岁了
那一年
他仍然穿着工作服
每天7点吃完饭去上班
到病房查房或去看门诊
每周仍然坚持做3台以上的手术
年5月22日
吴孟超院士永远惜别了他热爱的岗位
享年99岁
作为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世纪50年代,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肝脏止血技术,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
70年代,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提出“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的新观念;
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吴孟超院士用一生诠释医者的大爱。
年,
他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其颁奖词上写道:
“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
“长了眼睛的手”
很多人认识吴孟超是在年7月央视《朗读者》节目中,96岁的吴老给大家看了他那一双神奇的手——一双因为拿了70年的手术刀已经严重变形的手。这双手握过许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得柔软细腻。
吴孟超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这手所有的感觉要保护好。”别看他的食指已经畸变,当手术部位被涌出的血遮住器官时,他能够凭经验和直觉准确找到问题点,精准得分毫不差,如同有雷达引导。他身边的护士长很清楚,那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了解肿瘤的位置和它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长眼睛的手”一伸进去,一摸在这儿,这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正是这双手,在年时,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了体积为63厘米48.5厘米40厘米、重量达18千克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
年,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上,吴孟超首次向世人公布了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这让与会外科医生震惊,这样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在当时无人匹敌。会后,吴孟超被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从此,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年,吴孟超为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除重达克的肝母细胞瘤。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从医70余年,
他先后完成10多台手术,
成功救治近名患者。
直到98岁正式退休前,
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吴孟超是一个对荣誉看得很淡的人,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国内很多优秀的外科学者比我更有资格得到这个荣誉,比如我的恩师裘法祖教授,还有那些已故的外科学的开创者。”
82岁那年,他遇见过一个病人,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别人都怕担责,怕他名誉受损,难以下定决心是收还是不收。最后,吴老说:“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这一切皆源于他的医者仁心。
吴孟超曾于年4月写下这样一句话:
感悟为医之道,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和同情心。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位位病人度过难关。
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工作中的他,细心、热心,爱心满满。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他总会先把手搓热;为病人检查完,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他这样解释一个好医生的标准
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王阳
编辑:谢春燕
↓分享
↓点赞
↓在看:,。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