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通讯员张路沈培松
先介入,后切除,“斩草除根”精准切除血管瘤。近日,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金辉携手团队用先进的“一站式杂交手术”,成功为一名女士切除了一个巨大复杂海绵状血管瘤,此次手术仅出血50ml,用“小创伤”连锅端走了盘踞在患者脖子上的“大血球”。
杂交手术(Hybrid-operation)又称复合手术,是近年兴起的前沿技术,为患者同时实施腔内介入联合外科开放手术,同期结合影像学诊断,以取得“1+1>2”的效果。此外,患者不需要在手术室之间转移,也不需要多次麻醉,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女子扛“瘤”两年,突然变大后慌了
来自深圳龙岗的邹女士(化名)今年39岁,2年前,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左侧颈背部肿块,也就是脖子下面长了个瘤。当时咨询医生,考虑是血管瘤,需要手术,但有手术风险及术后复发可能,邹女士想了想,觉得肿块不算太大,就没有继续治疗。
年年初,她发现:肿块明显变大变硬了,也不像之前那样还能自己缩小。邹女士担心起来:血管瘤会不会爆掉?会不会是癌?切了还会复发?现在还能不能切掉?……
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邹女士四处打听,听说医院有独立的血管外科,她还听说科室主任金辉曾是云南省血管外科主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于医院专家门诊就诊。
接诊后,金辉认为,血管瘤的可能性大,且多为先天性,建议完善相关检查,争取手术治疗。
住院后,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发现邹女士左侧颈后区肌间隙较大占位性病变,颈部血管超声提示,肿块周围血流丰富,而且是流量较大的动脉血供,考虑是一例巨大复杂海绵状血管瘤。
医院血管外科团队讨论认为:病情较复杂,具有肿块体积大、位置深、与周围界限不清及血供丰富等特点。
肿块直径超过了5厘米,有鸡蛋那么大,还连着很多血管,按传统方法切除会大量出血,甚至,如果控制不住出血点,会失血过多威胁生命。
经验丰富的金辉主任很快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实施联合腔内介入手术及开放手术。也就是采用“先介入,后切除”的方法,这种“一站式杂交手术”,能够用最小的创伤解决问题。也是在外科行业内收获无数点赞的最先进术式。
现场快速“断血”,干干净净掏出血疙瘩
邹女士和家属了解到手术复杂性后,又高兴又紧张。同时,邹女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邀请国内资深血管外科中心专家助阵?于是,医院血管外科陈忠教授通过网络会诊,反复评估患者病情,与金辉主任不谋而合,最终确定:先采用腔内介入方法,栓塞血管瘤供应血管,缩小肿物的体积及血流量;然后,进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肿物。
不久前,在医院放射科介入团队、麻醉科和各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金辉带领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实施联合手术。
在做介入栓塞时,邹女士躺在手术台上,医生在大腿根部打个局麻针,然后用微创的办法穿刺股动脉,然后顺着血管到达左侧锁骨下动脉,打入造影剂,整个血管供应情况就一目了然。
然后,医生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精准定位在血管瘤的供应血管上,选择弹簧圈把这个血管栓塞,快速“断血”,达到减少血流供应的目的。这个过程中,邹女士全程保持清醒,还能和医生聊天。
接着,又进行全身麻醉,做开放手术切除肿物。一共不到3个小时,手术就结束了,出血量仅50ml。
邹女士术后30分钟就醒了,并拔除气管插管,手术当天就恢复进食并下床活动。肿块没了,肩头只留下了浅浅的一道伤痕,她感觉相当满意。
这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血管外科进入了深圳市腔内介入——开放杂交手术领域的领先行列,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这种血管畸形,严重者可因出血和窒息死亡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静脉畸形,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其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颅面部、四肢为好发,不能自行消退,随着年龄增长,可明显增大。主要临床症状为肿胀、疼痛、出血等,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可以影响语音、吞咽、呼吸及神经功能,严重者可因出血和窒息死亡。
检查以超声和磁共振为主。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手术、介入治疗、激光治疗及光动力学等。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位于非重要功能区域,同时瘤体小、没有临床症状者,可以定期随访。如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功能区,及出现临床症状者,应该积极治疗。
金辉提醒,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可能有破坏相关组织的恶性行为,积极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临床可采用手术切除,如果根治性切除病灶,患者可以获得治愈。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