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吴孟超星,永远光 [复制链接]

1#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39.net/pf/bdfyy/
        

今天下午,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巨星陨落,却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引导着后来者“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以褒奖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杰出的学术贡献。在国际肝脏外科领域,吴孟超就像一颗光芒闪耀的明星,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进步,为全人类创造了更多生命的福音。

这位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的苍生大医,曾经披荆斩棘、不断攀登,以创新之力突破多个“禁区”,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迈向世界领先地位,为无数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一双手,济世苍生

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曾长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

年,医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并特请某国外权威医生主刀。作为助手,吴孟超参与了这场手术。手术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患者的肝脏不断渗血。两天后,病人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同年,一个外国医学医院访问。看到当时中国的医疗状况,某外国医学代表团傲慢预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起码要30年。”

外国专家的话,深深激怒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当晚,吴孟超彻夜难眠,“国不强、遭人欺”,医院党委赶写一份向肝胆外科进军、成立攻关小组的报告。报告完成之际,窗户正透进第一缕晨光。意犹未尽的他,又提笔写下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

很快,医院党委批准吴孟超和军医张晓华、胡宏楷一起组成肝脏外科“三人研究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历时4个多月,“三人研究小组”用乒乓球材料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年初,他们又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年,他率先突破肝脏外科“禁区中的禁区”,成功进行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手术,之后还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就这样,吴孟超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在年召开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以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震惊国际医学界,让中国肝脏外科一举成为世界领跑者。

退休前,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周都要上台做手术,是当时全世界仍然站在手术台上最年长的外科手术医生之一。他的手术至今还保留着几项世界纪录:切除最大的肿瘤达到18千克,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4个月,患者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达到47年……

无论从哪方面看,吴孟超都已到达了事业顶峰:作为医学专家,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军人,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作为科技工作者,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医院院长,获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年1月14日,97岁高龄的吴孟超退出中科院院士岗位。吴孟超院士退休了,但吴孟超医生并不会退休,他多次表示:只要拿得动手术刀,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吴孟超曾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做斗争。为了早日攻克肝癌及相关肝脏疾病,年从北京领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回来后,他把国家和军队奖励的万元全部捐出,又联合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年,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吴孟超近百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有一次,他生病刚打完点滴,又要去北京汇报。从首都机场出来时,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从候机厅到停车场短短一段路,他竟休息了七八次。随行秘书心疼得直掉眼泪:“吴老真是不要命了。”

现在,由这个建议案促成建设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经屹立在嘉定安亭,成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一条路,奋斗不止

吴孟超的手是一双能“起死回生”的手,也是一双体贴入微的手。他创立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

从医70多年,吴孟超的那双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有人说,他手上长着“眼睛”。

年,一个日本医学代表团带着专业摄制组来到上海,想要记录下神乎其神的“吴氏刀法”。手术中,摄影师转来转去,始终对着吴孟超的手部拍摄。到肿瘤剥离时,吴孟超把手伸进病人腹内,头微微抬起来,一双眼睛望着天花板。

摄影师着急了,他没法将镜头伸进病人肚子里,只能把镜头尽量靠近吴孟超。然而,就在摄影师调整机器时,吴孟超已经把肿瘤剥离出来,拿在了手上。

整整一个上午,摄影师寸步不离地围着吴孟超,可就是找不到他的“核心秘诀”。其实,手术做到这个份上,腹腔内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吴孟超都是靠手的感觉,这完全源于他对肝脏结构的了如指掌。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他从医几十年,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不仅如此,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平时,他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他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年,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湖北女孩王甜甜痛苦万分——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一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尽管早在年,吴孟超就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但直到40多年后,仍少有医生敢涉足这一“禁区中的禁区”。

经过多次会诊,不少专家建议进行肝移植。吴孟超却提出,肿瘤是良性的,只是手术难度大而已。如果做肝移植,患者还需要长期进行抗排斥治疗。慎重思考后,吴孟超决定,不做肝移植,手术切除这个肿瘤。

当年9月24日上午8点50分,吴孟超走上手术台。随着吴孟超的手在王甜甜的腹腔中小心翼翼地分离、切除,血渗了出来。护士递上消毒纱布,一块、两块、三块……用了十多块纱布了,血却还是止不住,甚至用吸管吸也不行,腹腔里的血越来越多。

手术室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吴孟超快速寻找出血点,用手压住,用纱布塞住,但一根血管处理好了,另一根又出了问题。2个小时过去了,血还在继续往外渗;3个小时过去了,又出现了新的出血点;5个小时过去了,血还是没有止住。而此时,已经给王甜甜输了毫升血,相当于把她体内的血换了一遍……

晚上近7点,手术终于做完了,摘除的瘤子有9斤重,出血量达1.1万毫升,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切肝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整整10个小时,时年82岁的吴孟超一直站着,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

5年后,王甜甜把自己的婚礼选在了吴孟超赋予她新生的这一天——9月24日。王甜甜说,这是她的“重生之日”。

双手托起患者生的希望,吴孟超几十年如一日,为一个又一个病人打开重生之门。这么多年,吴孟超不仅收获着病人的掌声,也收获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念以及对于医疗大爱的传承。

年,吴孟超为一名叫朱科娜的4个月大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19年后,长大成人的朱科娜护校毕业,来到吴孟超身边成为一名护士,用自己的力量为病人送去爱心和温暖。

多年前,一名老兵患上黄疸性肝炎,医院求医未果。抱着最后的希望,老兵和姐姐来上海找到吴孟超。手术成功,老兵最终得救。

为了感念吴孟超的救命之恩,老兵的姐姐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王孟超”。王孟超长大后考上原第二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奔赴部队医疗一线,亲身践行着吴孟超“始终将把病人驮过河”的从医誓言。

吴孟超深知,自己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此前,医院进修的,谁都可以去观摩他的手术,还可以和他搭台手术。吴孟超亲手带过四代徒弟,培养出名博士、博士后。现在,这些医生大都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他常常告诫学生: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曹飞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